学院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创办于1993年。今天的人文与发展学院是在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农村发展学院等院系(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学科的学院。学院践行“重拾人文情怀,讲好发展故事”的院训理念,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迅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学院设有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公共管理与发展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艺术系。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截至2025年,学院共有教职工237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人,包括教授(含研究员等正高职称)3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等副高职称)112人。在学院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6人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4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
学院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综合贯通。在本科教育方面,学院共设有6个本科生专业,即社会政策、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法学、传播学、英语。其中,社会政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均为全国率先设立。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学、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播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拥有社会学、公共管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区域经济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1个硕士交叉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MPA)、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社会工作硕士(MSW)、法律硕士(JM)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同时拥有社会学、公共管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5年,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231人、硕士研究生908人、博士研究生202人,其中留学生118人。
学院教师精心投入教学工作,取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包括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
学院的学术和研究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与发展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与乡村变迁的路径和逻辑。学院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发展研究、农政转型、贫困治理、农业文化、生态补偿、创新管理、农村法治、留守人口、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并多次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和主流媒体报道。
学院重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和转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首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四个系列”行动,即系列研究、系列试验、系列研讨、系列培训,为国家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行动支持。学院在全国建立6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67个教研实践基地,持续推进乡村发展的多元试验。学院积极参与推进校级教授工作站、三亚研究院和烟台研究院等相关工作,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位居前列。近年来,学院百余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先后赴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萨塞克斯大学、瓦赫宁根大学、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访学,开展学术交流。学院组织多场多边和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建立“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设立“中国-东南亚农政与发展研究计划”,发起建设“金砖国家国际农政研究会”、“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青年领袖计划等高端平台,在联合国、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权威报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方案。
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执行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的多个留学生项目,包括商务部“农村发展与管理硕士”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以及涵盖“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丝绸之路”和“农村发展与管理/发展研究”专业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项目,为世界培养卓越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学院承担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职能,开展MPA教育、研究、培训与咨询。学院还为从事农村发展工作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服务。2018年以来,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四个系列”行动的框架下,学院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响应地方政府需求,开展乡村振兴培训,促进乡村振兴院地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
学院正在“三农”与发展相关领域建立学术话语权、媒体讨论话语权和政策建议话语权,正在成为全国“三农”与发展研究的学术中心和重要智库,成为“农政变迁”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